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朕非汉废帝

第460章 恩师竟给朕备好了儒林奇兵!壮哉!朕何惧韦贤老儿?

  • 作者:凌波门小书童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4-03-02 12:07:27
  • 章节字数:9390字

刘贺这是知道的,在大汉,儒经的范围非常狭窄,后世十三经中的许多本,都还没有获得经的资格。

就像后世大名鼎鼎的《孟子》,要到一千多年后的两宋,才被大儒朱熹抬到经的地位。

“经者,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刘贺点头说道。

被朝堂认可的儒经就只有五经。”

“历代先贤大儒研究‘五经’,而后又分为不同的师法和家法……”

“何为师法,何为家法?”刘贺听到了自己没有听过的内容,连忙就追问。

茶过三旬,君臣二人得到了片刻的歇息,刚刚与韦贤争论的心,终于变得平静了一些。

终于,王式意犹未尽地放下了手中那还微微发热的空茶杯。

那一夜,王式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虽然垂垂老矣,也还应该做些实事。

那一夜,王式带着自己老奴默设下了一个陷阱,杀了广陵王的细作。

“陛下可以认为师法乃一派之始,家法乃师法之下再出细分。”

王式解释到此处,看天子似乎已经有些迷糊,索性就用《春秋》来举例子。

“《春秋》分为三经《公羊》《谷梁》《左氏》……”

“董仲舒通《公羊》,从他开始《公羊》被立为官学,所以董仲舒之说乃师法。”

“而后弟子又细解董仲舒疏通的《公羊》的经意,又可分为各家公羊学。”

“师法高于家法,儒生要尊家法更要尊师法,只可解读,不可更改,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但是家法中又有大小之分。”

“说到底,师法和大的家法就是大派,小的家法就是小派。”刘贺说道。

“陛下也可以如此理解。”

刘贺听到此处,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这意味着不需要去管那些零散杂乱的小家法,只需要将“师法”和重要的“家法”辩赢,也就一赢百赢了。

“王傅,那敢问博士官中,有哪些儒学大派?”刘贺急切地问道。

“陛下此问差矣,各位博士官只是各儒学大派推出来的一人罢了,陛下要问的是,天下有哪些儒学大派?”

“请王傅赐教。”刘贺原本有些混乱的思绪,逐渐有些清晰起来了。

“在如今的太学里,被立为博士官的总共有五经七师。”

“被立为官学的儒经总共有五部,分别是《尚书》《易经》《春秋》《诗经》《礼经》。”

“但《春秋》分为《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公羊传》,《诗经》分为《齐诗》和《鲁诗》。”

“所以说,在当今的大汉,影响力大的儒学大派,一共有七家?”刘贺问道。

“正是。”王式答道。

“王傅,还请你再给朕说一说,如今这各经的博士官分别是何人,他们身后各派的儒学最精深者又是何人?”刘贺问道。

“《尚书》博士官如今空缺,而且前后几任博士官皆出自夏侯氏,前任博士官乃夏侯建,背后的大儒是他的叔叔夏侯胜。”

刘贺听到此处想起来了,这叔侄二人几个月前被自己判了徒刑,而后又被自己偷偷赎刑,还跟着王式帮自己校勘经书。

虽然他们还不知道“楚吉”就是自己这个天子的化名,但是赎刑之事也算受过自己的“恩惠”,想来暂时不会反对自己。

“夏侯胜叔侄二人,是否还跟着王傅校勘朕抄墨的那些经书?”刘贺试探着问道。

“那是自然,这已经快半年了,他们未曾出府一步。”王式高深莫测地笑着,似乎知道天子要问什么。

“那……那朕是否可以认为这夏侯氏不会站出来反对。”刘贺再次问道。

“陛下圣明,正是如此。”王式笑赞道。

“那他们是否已经知道,朕就是经书上的‘楚吉’?”

“陛下交代过,让老夫不许透露其中的关节,所以老臣不敢向他们透露。”

“好好好。”刘贺有些心虚地点了点头,少一路敌人,总是一件好事。

如此一来,《尚书》一派暂时没有太大的威胁。

“《易经》博士乃田王孙,《易经》是后起之学,田王孙算是开派之人,拥趸不算多,他自己就是此派的大儒了。”王式接着解释道。

“田王孙这个人朕还记得,当日夏侯胜撺掇儒生闹事,他站在了朕这一边……”

“后来虽然他是第一个在朝堂上反对朕裁定通行版儒经的人,但似乎也不强势,朕以为他不会是此次辩经核心人物……”

“王傅,朕猜得是否还有几分道理?”

刘贺自顾自地分析完了一通之后,看着王式认真地问道。

“陛下又猜对了,数月之前,陛下在朝堂上宣布裁定经书之事后,正是他派人给天下大儒去信的。”

“如此一来,《易经》这一路敌军,朕也不需要太担心,至少不是朕要面对的强敌。”

“正是。”王式摸着自己的胡子得意地说道,对天子的缜密的心思非常满意。

“王傅,请接着往下说去。”

“《鲁诗》的博士官乃是薛广德,是老朽的学生,但《鲁诗》中还有一个大儒正是韦贤。”王式说道。

“那王傅和韦贤谁更大一些?”刘贺颇为孟浪地笑了一下,开了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王式对天子突如其来的孟浪倒也不气不恼,反而是心领神会地干笑了两声,而后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韦贤师承江公和许生,老臣师承徐生和许生,我二人倒算是半个同窗……”

“若是论做官和名望,自然是韦贤的名望高,毕竟老朽是左官嘛。”王式说到此处时,有些苍凉又有些欣慰。

开始,刘贺不明白王式为何会出现这矛盾的两种表情,直到想起了左官乃是诸侯属官之后,才明白其中深意。

当年学成之后,韦贤直接成为了博士官,留在了长安,获得了给孝昭皇帝讲《诗》的机会,而后平步青云。

但是王式则去了昌邑国,成为了两代昌邑王的老师——不仅“荒废”了日子,更是失去了回到朝堂的机会。

说到底,刘贺父子竟然就是王式治学为官的绊脚石——若不是刘贺承续宗庙,那王式恐怕一辈子都要呆在昌邑那“穷乡避壤”了。

想到此处,刘贺突然站了起来,拜在了王式的面前。

“陛下……这可使不得!”王式有些惊愕,急忙就要站起来躲闪。

“孽徒刘贺向王傅请罪,昔日荒废学业,对王傅更是多有不敬,实属大逆不道,今日向王傅谢罪……”

“请王傅安坐,受朕此礼。”刘贺异常坚决地说道。

年迈的王式听到这几句话,原本已经老硬的心猛然抖了一下,一时哽咽,终无以成言,欣慰地点了点头。

天子果然是长大了啊。

刘贺连拜了三次,而后才在王式的反复催促之下,坐回了榻上。

“如此说来,这《鲁诗》一派,算是朕的大敌了?”刘贺敛容问道。

“陛下莫要着急,虽然老夫的名望没有韦阁老高,但是……”王式如顽童般狡黠地笑了笑。

“但是老夫教出来的学生比韦贤要好啊!”

刘贺原以为王式又是在宽慰自己,刚想要辞谢,但看到对方的狡黠逐渐变成自得之后,他终于明白了过来。

王式的这句话,一语双关!

“韦贤的学识只传给其亲族中的子侄辈,佼佼者当属其子韦玄成……”

“老朽不才,但是在昌邑也没有虚耗时间,也教了不少的学生……”

“薛广德、张长安、唐长宾、褚少孙都是老夫的学生,才学都要超过韦玄成,日后都是可开宗离派的。”

刘贺听到此处,脑海中浮现了一些模糊的知识。

王式刚才这句话说得没错,薛广德、张长安、唐长宾、褚少孙、韦玄成而后都开宗立派了。

如此算下来,《鲁诗》一派的“敌人”只不过外强中干,竟然只有韦氏父子反对自己,其余的人竟然成了自己的援军。

虽然上阵父子兵,但是王式带上那群学生,这《鲁诗》一派中算是二打五,优势在我。

刘贺心中又是一阵狂喜,但他仍然压抑着这份激动,再次问王式道:“王傅,几位师兄可愿意为朕助阵?”

“呵呵,陛下来长安之前,老夫就给他们写过信了,敢不支持陛下,老夫将他们逐出师门。”王式大手一挥,颇有宿将风采。

刘贺再次向王式拜谢,让他继续往下说,而自己连忙继续为王式烧水斟茶。

在那重新升腾起来的水汽当中,王式连喝了两大杯天子斟的茶,抹了抹嘴,才接着往下说去。

让刘贺有一些意外的是,王式没有接着往下说《齐诗》,而是先说了《礼经》。

“《礼经》的博士官乃是后苍,他也是这一派中最有名望的大儒,一定会成为陛下的助力。”王式直接给出了结论。

然而刘贺非常不解,他只记得后苍年纪不小,也有六十多岁了,在朝堂上很沉默。

而自己也没有与他单独交谈过,那一番操弄人心的手法更未来得及使用,“素昧平生”,他又怎么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助力呢?

“王傅的话,朕有些听不懂,望王傅明示。”

“呵呵,陛下可知道开创《礼经》师学的人是何人?”

“这……朕不记得了。”刘贺如实说道。

“乃是已故的大儒夏侯始昌,而这后苍正是夏侯始昌的学生。”

刘贺猛然之间,忽然想起来了!

在王式到昌邑国当王傅之前,这夏侯始昌是孝武皇帝亲命的昌邑王傅!

而且,夏侯始昌还是夏侯胜的叔叔!

两边算下来,后苍竟然也与刘贺有些渊源,至少可以让夏侯胜去说服后苍,尽量让其保持中立!

“王傅,如此说来,《礼经》一派,朕也不用担心了?”刘贺一阵窃喜地说道。

“正是,不止如此,《齐诗》一派,陛下也不用担心了。”

“陛下何出此言?”刘贺非常不解地问道。

“因为这后苍不仅精通《礼经》,在那《齐诗》一派中也是巨擘,《齐诗》的博士官食生正是后苍的学生。”王式笑吟吟地说道。

“而陛下准备要重用的萧望之也是他的学生,亦可让他从中再去说服,三管齐下,定能让其支持陛下的。”

联系刚才所说的一些信息,刘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节。

这整个儒林被王式这样一分析,脉络立刻就清晰了许多。

而刘贺也终于意识到,自己也并不是毫无根基。

这就是天子或诸侯王的显赫之处,一生下来就在权力结构中占据着一个极好的位置,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关系网早已在暗中搭建起来了。

刘贺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如此不熟悉的儒林当中,竟然还隐藏有这样多的“人脉”。

他们未必会因为旧时的羁绊和感情而站在刘贺这一边,但是至少不会毫无顾忌地出来唱对台戏。

更何况,天子与他们有旧,帮天子也算是帮他们自己。

可是刘贺还没有高兴太久,突然又有一些别的担心,心中那统一经学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了。(本章完)

看到这老儒古板的模样,刘贺不禁哑然一笑,马上就让侍立一边的樊克去备茶。

“儒术和儒经自然皆宗仲尼所作的五经,但是儒家先贤辈出,又有子夏、子思、孟子、荀子著书立传……”

“在今日的大汉中,历代先贤大儒所著颇多,大而化之自然都可以称为儒经,但是

“略懂略懂。”刘贺有些尴尬地说道,这哪里是他的高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上写得清清楚楚。

剽窃后人的学术成果,刘贺总是有些于心不忍,但即将要到辩经的关键时刻了,恐怕是要“多多地抄,用力地抄”了。

“在如今的大汉,不管是官学和私学,最为推崇的就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王式又抖了抖宽袖上不存在的灰尘,终于说了起来。

此情此景,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不过片刻的时间,茶和水就端上来了。

刘贺请王式对案而坐,仍然执弟子之礼向王式敬茶,而王式也受之无愧。

此刻,王式坐得更直了一些,两腮搭拉着,又端起了“昌邑王傅”的那个架势。

这场面,竟然与王式大闹昌邑王府的那一夜有些相似:人相同,茶相似,也在宫殿中。

那一夜,刘贺第一次向自己不喜的王式透露了想要南面称帝的想法。

王式一愣,没想到天子对这枯燥生僻的训诂之学也有研究。

“陛下好学问,解释得颇为通透完整。”王式赞叹道,越发觉得天子有大才。

阅读朕非汉废帝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