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五百六十五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

  • 作者:吾谁与归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4-06-04 18:16:33
  • 章节字数:16022字

这种没有任何底线,没有任何规则的聚谈其实非常危险,会撕裂整个大明的各个集体,而后围绕着各种主张争斗不止,而自由派是最先涌现的,因为他们的胆子最大,最是没有约束,最是追求打破陈规旧俗,最是敢于质疑,并且敢于表达。

朱翊钧看热闹,甚至亲自下场把勇士们堵在了新手村,其实是在立规矩,规矩就是你发现问题、表达意见可以,但不可以对政策指手画脚,以一种我绝对正确的姿态攻击朝堂的政令,并且做出进一步让大明局势恶化的行径。

以李贽的这次聚谈主张为例,他抛出了一个暴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后不停的鼓噪这种暴论,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让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最后成为一股影响朝廷政令的合力。

李贽听闻了京师的聚谈之风,不来才怪。

“先做官,后做和尚,也没什么稀奇的。”朱翊钧看着李贽的生平,发现相比较海瑞抬着棺材上谏的骨鲠,张居正以丞相摄政试图挽天倾相比,李贽为官的政绩,并不突出,不是不突出,是籍籍无名之辈,几年考评都算不上太好。

站在朱翊钧皇帝的立场上去看,李贽没能在官场上卷上来。

黄公子哪里是什么纨绔子弟,分明就是勇士挑战大魔王的那个魔王本身,魔王不仅不呆在宫里,不设立各种层层级级的挑战,让勇士在挑战的路上获得战友、装备,而是直接堵在新手村门前大杀四方,那自然是百战不殆了,也多少有点不讲武德。

“把这个李贽的过往查一下,送到宫中来。”朱翊钧对着缇帅赵梦祐交待了一下,一天,大明皇帝要知道这个李贽的全部信息,三分钟那就有点太难为人了。

朱翊钧最后看了一眼李贽,这次入京看起来对他打击还是蛮大的,整个人都有点失魂落魄的感觉。

一個纨绔公子,把他李贽喷的哑口无言,让李贽有点怀疑人生,他觉得京堂果然是卧虎藏龙!

从云南姚安知府致仕之后,李贽住在耿定向的弟弟耿定理家中,耿定向非常不喜欢李贽的离经叛道,所以在耿定理病重后,李贽搬到了麻城,而后回到了泉州,再从泉州来到了京师。

京师聚谈之风极盛,李贽入京聚谈也是为了自己的主张,属于他李贽的自由论。

在十二岁的时候,李贽就开始批评孔子了,或者说李贽从来就是那种不怎么愿意被规矩束缚的人。

他这种人在官场上不讨喜,因为官场是个规矩大于天的地方,不守规矩只能闭门自若的李贽仕途自然不顺。

“老农老圃论。”朱翊钧看到了李贽十二岁时候评价孔子的话。

老农老圃,出自《论语·子路》。

孔子的弟子樊迟请学种地,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再请学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菜农;

等到樊迟离开后,孔子对弟子们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小人,上位者好礼,则没有百姓敢不恭敬,上好道义,则没有百姓敢不服从;上好成行,则没有百姓敢不诚实,只要用礼义信,那么四方百姓就会背着襁褓里的孩子来投奔,哪里需要用到种地的呢?

这和孟子用分工驳斥农学的道理是殊途同归的,儒家追求的大同世界是个等级森严的世界,各自做好各自的事儿。

‘贤者与民并耕’是农学许行的主张,而孟子用分工驳斥了许行。

在孔孟之道中,礼大于一切,那么皇帝每年春天的时候,在祭祀春神的时候,推一下犁,意思意思就行了,表示一种共同参与的态度即可。

朱翊钧亲事农桑是非常离经叛道的行为,当初没闹出乱子来,是大家都觉得十岁的孩子在胡闹罢了,当时满朝士大夫就找不出一个会种地的,还是张居正捞到了一个在京师活动的徐贞明,送到了皇帝面前。

但十年后的今天,大明番薯育苗的火室已经遍布了大江南北,番薯这种救荒的粮食,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与此同时,各种来自泰西的牧草也种满了整个绥远,甘蔗、橡胶树、棕榈种满了这个南洋的种植园。

某种程度上来说,朱翊钧的行为非常契合李贽的学说。

比如李贽认为女子也应该读书,大明的女校织院,就是中原有史以来,第一个给女子提供读书之地的公学,之前的女子读书都是家学。

李贽说朝堂上没有穷民苦力的代表,而大明穷民苦力和农户是高度重合的。

一个会种地的皇帝,是不是农户,或者说有资格成为穷民苦力的代表呢?大明朝堂上制定的种种政令,需要向皇帝解释,也就是要对天下农户负责。

朱翊钧认为自己有这个资格,他十岁开始就种地,每年都要亲事农桑,而且还亲自去过岗漠地上,看到了大明农户的勤劳和无奈,林辅成指着保定府骂皇帝无能这种事,朱翊钧作为最终审稿人都忍了林辅成,让他骂,不就是为了让百姓们好过一点吗?

诏废贱奴籍,仁极至功德,乡野田亩间,遍是苦命人;

皇帝圣旨废除了贱奴籍,朝中的士大夫们都在歌功颂德,这自然是仁政,但是乡野田地之间,仍然都是苦命的人,大明皇帝的圣旨,就跟放了个屁一样,什么用都没有。

这是在否定朱翊钧的努力,甚至是指责朱翊钧无能,你一个堂堂皇帝,下了圣旨都没什么用,不是无能是什么?朱翊钧也只是把这首酸词删除了,但整篇文章保留了,整篇文章,都是批评皇帝的政令没有得到贯彻。

朱翊钧觉得自己这个皇帝,是有资格代表穷民苦力的,宁愿挨骂,也愿意让百姓们的生活变好一些。

李贽在十二岁批评孔子,多少有点童言无忌,李贽在十二岁就问:不研究怎么种地,他孔夫子吃什么喝什么?

李贽是个很不守规矩的人,所以他和八股文天生绝缘,用李贽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不能契朱夫子深心,因自怪,欲弃置不事’,我这个人比较怪,无法契合朱熹那一套,就只能放弃不事了。

朱翊钧对李贽的文章很喜欢,李贽,贱儒一生之敌,相比较之下,朝中对贱儒的批评就显得十分温和了,朱翊钧的批评都显得温和。

李贽连孔夫子都骂,那孟子、朱程理学,在李贽的笔下,根本就是扫进历史垃圾堆里的垃圾。

“按着李贽的说法,就该立刻再来一次焚书坑儒。”朱翊钧看着李贽的文章,乐呵呵的对着冯保说道。

冯保探着身子看了看,颇为嫌弃的说道:“狂夫狂言,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没有矛盾说呢,把儒家经典都焚毁了,把儒生都坑杀了,用什么啊?他说的好听,就这些个民间狂夫,素来如此,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指手画脚最是惹人厌烦。”

“先生和陛下共作矛盾说,才算是有了能替换用的东西,这不得慢慢才能有效果吗?真照着他说的办,那才是天下大乱,就跟人要穿衣服一样,把衣服烧了,又没有新衣服,穿什么?”

冯保对这种狂夫一点都不喜欢,甚至包括林辅成,吃陛下的喝陛下的,托庇于陛下,反过来阴阳怪气陛下,什么东西!

要不是陛下拦着,林辅成早就倒大霉了,东厂那些番子也不是白吃皇粮的。

“挺好的。”朱翊钧对李贽的文章还是很喜欢的,他就不该抛出暴论,把这些年他写的那些文集整理一下,刊印发行,也能成为京堂笔正里的中流砥柱了。

李贽也就是碰到了堵新手村的魔王,要不然在京堂文坛,也是大杀四方的存在。

“哈哈,这个李贽原来不是自己来的,是被泉州地面给撵到京师来的,哈哈哈。”朱翊钧看着看着就乐了起来。

李贽是被‘礼送出境’的,李贽回到了泉州后,泉州府知府一看,好嘛,这么一个大喷子回来了,您老还是去京堂叱咤风云吧!泉州地面太小,容不下这尊大佛,给了一笔路费,把他送到京师来了。

“地方对这种意见篓子,也是没什么办法,打压吧,就是阻塞言路,不打压吧,又实在是招人恨,索性送出辖区,让别人头疼,这泉州知府全无忠君之心,这么个烫手的山芋,往京城来送。”冯保恶狠狠的说道,能说文官坏话的时候,冯保嘴里绝无一句好话。

谭纶当初还是晋党的时候,冯保也是对着谭纶一顿输出,后来谭纶直接挑明了不再和晋党一起后,冯保立刻赞许谭纶迷途知返。

“看他在黄州府的经历,就很适合,唉。”朱翊钧认真的研究了下李贽的文章,确信李贽是有很多东西的,只不过是出错牌了,李贽在致仕后的遭遇,已经不是用悲剧可以形容了。

此时的光德书坊内,李贽带着礼物拜访了林辅成。

林辅成作为松江自由学派的魁首,李贽这个自由派年纪大也得拜一拜山头,林辅成本来不想收礼,准备把人和礼物一起赶出去的,但最终林辅成还是大度的原谅了李贽,没有斤斤计较。

黄公子喜欢看热闹,但也就是看,很少亲自下场,这次既然长篇大论,自然是李贽的论述是有些可取之处的,所以才愿意和李贽聊那么多。

“日后莫要再说我是自由派的叛徒了,你也看到了,京堂就这个环境,一个黄公子都这么厉害了,朝堂的明公得多厉害啊。”林辅成给李贽看了杯茶,十分郑重的说道:“咱们这门里斗,不是给外人看去了笑话吗?”

“林公所言有理。”李贽也是擦了把冷汗,出师不利,这京堂确实难混。

“不过这明公,也就是万历朝才厉害,之前的也不过尔尔而已,那严嵩为了平倭之权,设计陷害张经李天宠,致使倭患凶焰滔天,那李春芳就是个青词宰相,幸进之臣,徐阶更是欺世盗名之徒,扛着清流的大旗,贪的比严嵩还多。”

“高拱廉洁,贤名在外,但是他到底做了什么?天下大计他庇佑晋人,致使晋党做大,反贪抓贪,皆是小吏,想做什么又不敢,倔又倔的很。”

“也就是江陵公厉害,这短短十年,天下已有大兴之景象,当真是厉害的很,王崇古也很厉害,但是若不是江陵公压着他,王崇古就是个大逆不道僭越之臣罢了。”

李贽在万历九年才辞去了姚安知府,每一期邸报他都看过,对于朝堂,他比林辅成认识的清楚,明公没有林辅成想的那么神秘,若说有才,那个个都有才,若说厉害,那自然是都厉害,但是用没用到正地方,那就两说了。

“看来,居士对江陵公的评价也很高啊。”林辅成笑着说道:“还以为居士对张居正多有怨言呢,我可听说,百官对江陵公的怨言可不小。”

李贽无奈的说道:“我就是没本事,我要是有本事,非要博一个特赐恩科进士!李某无能,连续九年未能拿到上上评,终究是止步知府了。到底是江陵公给了天下寒门一个搏一搏的机会,博不上,总不能埋怨江陵公开的门太小了吧。”

李贽身在官场,他也只能做到洁身自好,闭门自若,但是也多少有点眼高手低,成为了官场竞争的失败者。

“你这个无代表不纳税的主张,是从何而来?”林辅成有些好奇的问道,难不成也是从泰西而来?

李贽也没藏着掖着,笑着说道:“从矛盾说而来,矛盾讲事物的统一对立性,所以现在大明的政策,是自上而下,也是自下而上,不得不说,这矛盾说是真的厉害,如果当初我在云南能早些研读到,也未尝不能更进一步了。”

李贽人在云南,矛盾说的刊行本传到云南是万历三年,李贽起初有点不屑,就没研究,直到在万历五年才开始研读,这一研读,就立刻惊为天人,但官场素来如此,你落后别人一步,等于别人领先两步。

最终没能卷过别人。

“尼德兰地区的抵抗,是正义的,我是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才知道了泰西还有个尼德兰地区提出了这样的主张来。”李贽详细的说了说自己主张的渊源。

“如此。”林辅成点头说道,自由派的源头的确来自泰西,林辅成承认,不过很快就完成了本土化,外来的和尚其实很难念经,无论是佛教、景教、回回教,都要本土化,否则寸步难行。

大明的回回寺,没有一个是圆顶,全都是和寺庙一样的汉式建筑。

陕西总督石茂华在万历七年的时候,将宁夏同心回回大寺进行了重建,把圆顶拆除,改回了汉式的屋檐,石茂华在奏疏中说,是正本清源,广州怀宁寺是中原第一个回回寺,隋朝时候兴建,从一开始,就不是圆顶的。

罗马半球圆顶、波斯陀螺圆顶、奥斯曼的锅盖圆顶、帖木儿萝卜头圆顶、莫卧儿洋葱圆顶,都不是大明回回寺该有的样子,石茂华拆同心回回大寺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甘肃设省,更是为了重开西域大事,不是无事生非。

所以任何的宗教学说传入大明都要进行本土化,自由说也不能例外。

林辅成将其和逍遥结合在了一起,现在林辅成的有限自由派,那个佛得角的自由之城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他现在叫逍遥派掌门才更合适。

“黄公子的长篇大论,你听明白了吗?”林辅成笑着问道。

李贽一脸复杂的说道:“有点感悟,黄公子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批评可以,但不能教朝廷做事。”

“然也。”林辅成不断的点头,大明朝廷的明公有自己的难处,批评指出问题可以,但伱要是非要教人家做事,还是得爬到人家头上才行,明公位高权重,不跟你计较批评已经是大度了。

说实话,林辅成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还能活着,都是因为黄公子真的权势滔天,他发表的那些文章,哪一篇都有取死之道,他活着就是大明朝廷文化开放的标志。

“说起来惭愧,黎牙实还是偷到了点东西,把我的那个怪谈,翻译到了泰西去。”林辅成说起了自己逍遥逸闻上刊发的一篇文章。

黎牙实翻译自由说,翻译逍遥逸闻,把那个三座大山的构想,翻译成了拉丁文,陛下做了批复,说不合适。但黎牙实最终还是把那篇文章交给了索伦,让索伦带回了泰西。

对于大明而言,确实不适合,但是对于附庸封建制走到了尽头的西班牙而言,那也是出路的一种,总要每条路都试试,总不能就这么糊里糊涂的下去,到时候被人堵在了直布罗陀海峡之内,动弹不得,到那时,再想做点什么就来不及了。

西班牙必须赢下和英格兰、尼德兰的竞争,否则真的有可能被堵在地中海里出不去。

“我看过你那篇文章,实在是过于自由了。”李贽还真的看过林辅成讨论的那种架构,他猛地站了起来,眉头紧蹙的说道:“你那个规划,好像和我的民选官,不谋而合啊!”

“我好像知道黄公子为何要那么严厉的批评我了!”

林辅成呆滞了下,不依托于江山万民的三座大山制度,真的和李贽抛出的论点,非常非常的契合!尤其是制度不成熟、探索不充分的情况下,似乎会必然经历这个阶段。

“幸好被黄公子给驳斥了,险些酿成大祸。”李贽心有余悸的说道,三座大山再加上不成熟的民选官,到时候会弄出什么样的乱子来,可想而知。

李贽和林辅成深入的讨论了一下,越讨论就越是心惊胆战,得亏是被黄公子给驳斥了,否则真的是把天捅个窟窿出来。

“我这里有些过去写的文章。”李贽拿出了自己的文集,他入京后就将这些文集刊刻了,但是销量极为惨淡,所以他才想着到太白楼聚谈,人,都是要吃饭的。

李贽想要借助林辅成逍遥逸闻的销量,闯荡出名声来。

“上茶,上好茶。”林辅成翻开看了看,一部分市面上已经在卖了,一部分是李贽的存稿,林辅成一看,就立刻让人上好茶,他的那个保定府札记的本被人给偷了,偷了也就偷了,他所见所闻,除了官逼民反没有表达出来,基本已经写完了。

正在发愁素材的林辅成,又找到了新的素材。

“你看你,说什么税收呢?就写这个,把这个写出来,发到逍遥逸闻上去!”林辅成看完了素材之后,五味成杂的说道。

李贽的二女儿,三女儿饿死在了黄州府。

李贽是举人,是有功名在身的,他还是官老爷,正经做到了知府,万历九年才致仕,但是他的三个女儿跟着他,饿死了两个,李贽是个清官,他为官极为清廉,并无余财,清廉到不肯让人诡寄田亩。

在黄州府的时候,李贽只有薄田七亩,他平时自己种地,结果天灾人祸之下,所置田仅收数斛稗,二女儿三女儿都饿死了,若不是好友邓石阳资助了一些,李贽和大女儿也要饿死。

“百姓日用方是道!”林辅成看着李贽说道:“就写这个!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会不会有点太尖锐了?”李贽面色复杂的说道。

“又不涉及具体的政令,怕什么?!出了事,黄公子和王公子兜着,写出来,发逍遥逸闻!”林辅成极为确信的说道:“你要相信黄公子的权势滔天,看看这个,正五品的五经博士牙牌,黄公子弄来的。”

为了让李贽有信心,林辅成拿出了自己的官身牙牌。

林辅成不在官场,他不懂这个牙牌的流程,但李贽可太懂了!

这个牙牌有问题,有大问题!大明的官身,尤其是有缇骑保护的五经博士,真的是一个大将军府的公子能搞来的?!

(本章完)

林辅成一直十分谨慎的在红线的边缘徘徊。

李贽、林辅成这类的自由派出现非常正常,因为大明的经济结构正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以五大市舶司为主,林辅成是松江府人,李贽是泉州人,他们都在开海的最前沿,在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中,思考大明应当何去何从。

国朝经济结构在变化,社会结构也因此而急剧变化,社会就会向转型迈进,这转型的时间里,大明上下都在思考制度的改变,大思辨的浪潮中,一定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人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朱翊钧回到了宫里,李贽的个人履历已经摆在了朱翊钧的御案之前,李贽在入京前的写的所有文章也放在了皇帝的面前。

李贽已经不年轻了,嘉靖六年出生,现年已经五十六岁了,也就比张居正小两岁而已,五十六岁的他是一个山人,而张居正在十一年前,四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帝国首辅了。

李贽和张居正都是大明的读书人,他们都走进了科举这个舞台,李贽在二十二岁才成为秀才,二十六岁成为了举人,但李贽没有考中进士,和海瑞一样成为了一名教谕,李贽任教谕那年是嘉靖三十六年,到万历九年,在云南姚安知府的位置上致仕。

赵梦祐领命,交待给了提刑千户,李贽这样的山人,还轮不到赵梦祐亲自出马。

黄公子、王公子那是一般人?一个背靠大将军府、一个背靠次辅刑部尚书父亲,那都不是一般人,而且这二位能言善辩,也是京师人人皆知之事,能舌战群儒而不弱于下风,在多次聚谈中出尽了风头的林辅成,都不是黄公子的对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你人不在那个位置上,不知道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困难,指出问题当然可以,但是你非要对具体的政令做出规划,那可以走科举仕途的路线,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位置。

朱翊钧并不是一个听不进去一点意见的独裁者,否则的话,林辅成这种整日里对着朝政指指点点的人,早就被人给封喉了,哪里轮得到他喋喋不休?

一如张居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般,对国朝的命运做出规划来。

张居正这么一个鲜活的例子在这里摆着。

没有代表就不纳税,那朝中没有穷民苦力的代表,穷民苦力就不必纳税了,这看起来非常的美好,但是张冠李戴、冒名顶替,那些个阶级在穷民苦力之上的人,就会把穷民苦力的定义抢走,因为没有规矩,就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向下朘剥。

这在大明是已经在发生的事儿,不是朱翊钧在杞人忧天,大明国初,在各府设有大量的养济院,还有官舍,用来安置走投无路的游民度过严冬,但是这些养济院,这些官舍,都被一些人给占据了,他们明明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却仍要贪图穷民苦力那点活命的粮食,断绝他们最后的希望。

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