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五百六十一章 永乐大典简要本

  • 作者:吾谁与归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4-06-03 21:20:21
  • 章节字数:16578字

“这一部分是不是拍马屁的话太多了些?”朱翊钧看着那些个肉麻的阿谀奉承,就是一脸的嫌弃,这么不要脸的话,他这个皇帝看了都害臊,也不知道这些個读书人是怎么写出来的。

“陛下,有没有可能这不是谗言媚上?臣看过了,都是信实而已。”张居正眨了眨眼说道:“陛下在农学上的贡献,大家都是非常认可的,连海总宪都认为说的并不过分,评价非常保守了。”

张居正还是把擅长骂皇帝的海瑞拉了出来,海瑞骂皇帝,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句嘉靖嘉靖,家家皆净,道爷以名长生,生生世世都翻不了身。

对永乐大典农学订正勘误过程中,诸学士对毛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勾勒,畜牧在现在还包括在农学的范畴之内,并没有单独划分科目。

“也就是嘴上说得好听,心里指不定怎么骂朕不务正业、喜怒无常呢。”朱翊钧摆了摆手,继续看着手里的订正详情。

朱翊钧对文官的警惕之心从未有片刻的松懈,这就是个永远也不可能解开的死结,都搞到刺王杀驾、大火焚宫的地步了,还要朱翊钧如何去相信?

“这是目录。”张居正低声回答道。

“啊?订正勘误的目录啊。”朱翊钧笑了笑,打开看了看,订正勘误的内容很多很多。

“陛下,臣进订正勘误诸详之处,还请陛下过目。”张居正俯首说道。

“准。”朱翊钧点头说道。

用鲜花锦簇歌功颂德编织信息茧房,可是清流名儒们的拿手好戏。

朱翊钧才不上当。

对永乐大典的订正,第三个主要方面则是集中在了医学,解刳学的迅猛发展,让医学变得规范了起来,许多事情都有了眉目,在这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年代里,解刳院这种异类,的确给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这方面,大明的士林那是一边骂一边又要到惠民药局去看病,很典型的放下碗骂娘,口嫌体直。

第四个方面则是关于军事方面的记录,主要是对各种火炮火铳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比如主流的鸟铳、平夷铳、燧发火铳、骑铳、碗口铳、虎蹲炮、子母炮、大将军炮、六斤九斤十五斤三十斤各型舰炮、战座船、三桅马船、五桅过洋船、快速帆船等等,都在度数旁通之下,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大明对火器的器重前所未有的高,这是大明从西洋贩售了大量的硝石入明,可以大规模量产火药的结果,也是大明对火器列装孜孜不倦追求的最大底气。

最后一大类就是海洋相关,永乐大典是永乐五年修成,郑和是永乐六年下的西洋,所以永乐大典上没有过多深入的航海技术,嘉靖三十年,郑和出使水程旧案并未找到,也没有增补。

而万历年间的付梓刊刻,算是补足了这方面的缺陷,航海技术里包含了大明的天文知识,比如岁差进动等等,晦涩难懂,所以增补内容,尤其是技术相关,都是用俗文俗字,就是为了尽量表述清楚和明白,不发生歧义。

“矛盾说、公私论、生产图说、阶级论、天择人择优胜劣汰论呢?”朱翊钧翻看着奏疏,还有缺失,政经大思辨的产物,居然都不在永乐会典的订正目录之中。

蒸汽机这类的工学的机械是保密的,所以永乐大典不详载,这是朱翊钧要求的。

专利技术要逐步的放开,眼下单匹的价格还是太贵了,处于大力出奇迹的阶段,还没有到商用的地步。

张居正赶忙说道:“额,陛下,这些已经刊行天下了,而且,这些放入《大明会典》更加合适。”

“朕以为额外补入永乐大典为宜。”朱翊钧还是有些执拗,一心要把这些政经类的放到永乐大典之中。

其实这类的政经思辨更适合载入大明会典之中,大明会典是法典,永乐大典是类书。

“臣愚钝。”张居正不理解为何陛下如此坚持。

“因为它叫《永乐大典》,先生,永乐,祖宗成法。”朱翊钧给出了关键字。

其实目的很简单,请祖宗帮忙背书,至于朱棣同不同意这个问题,等到年终太庙祭祀的时候,朱翊钧再问问就是,朱棣答应没答应,解释权在大明皇帝的手里。不说话就当是默认了。

张居正思索了片刻说道:“臣遵旨。”

是遵旨不是赞同,修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儿,张居正觉得把政经类的书籍放入永乐大典内,多少有点不伦不类,但是思前想后,张居正还是遵从了,陛下其实有些料敌从宽,现在把这些托庇于祖宗,日后翻烧饼的时候,阻力会更大一些。

“臣有《永乐大典简要本》呈送,简要本就是择最重要的内容编纂成册,共计三十二卷,呈送陛下御览。”张居正对永乐大典进行了简要,万历本永乐大典共计23000卷,3.9亿字,一个书痴,穷经皓首也不见得能读完。

粗略翻过那不算是读书。

整个永乐大典的刊刻,住坐工匠就有三经厂木匠一千四百余人,参与付梓刊刻总人数超过了一万三千人。

没有人能够读完永乐大典,张居正也没看完,所以,他选择了择其最重要的方面,进行了简要。

三十二卷就是他从这些浩渺无垠的书籍里,精心挑选出重要的内容进行更大规模的印刷,比如医学的卫生简易方;工学的简单农具制作和应用;天文则是日心说、星图与航海;地志则是大明堪舆和各地的风物志;农学里是各种农作物的种植与食用;

最重要的就是格物图说,里面记录着五经博士们对万物无穷之理的解释。

简要本里有超过1600副插画,格物图说一卷就有700副插画。

如果读完了简要本,想要继续寻找更加详细的内容,再到类书中寻找记载不迟,如果仅仅是想要了解这个世界,这三十二卷简要本绰绰有余了。

张宏端着第二盘子书走了过来,这上面放着三十二卷书,每一卷都是用棉纸制作,翻开书页还有淡淡的墨香,字迹极为清晰,官刻本的书籍,质量自然没话说。

朱翊钧手里这一套《永乐大典简要本》是有注释的,是张居正亲自批注的,他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去请教五经博士。

张居正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皇帝的身上,希望皇帝能带领大明继续走下去,让大明从泥潭里抽身,至少不要在陛下手里走向灭亡。

朱翊钧查看了一番,笑着说道:“先生大才也!辛苦先生了。”

永乐大典正本的付梓刊刻,代表着它从宫廷藏书变成了刊行天下的丛书,正本的价格极为昂贵,而且是订单式的,想要收藏的势要豪右之家,到各地的皇庄奏闻,交纳三成的定金,确定要买,才会开始刊印,就像是之前造船厂为泰西生产五桅过洋船一样,先收定金,提船加钱。

朱翊钧打算先印二十套,给南衙一十五省四大总督府,各收藏一套,算是工具书资料库,供人借阅。

万历本永乐大典共计23000卷,最终的定价是五万银一套,这个价格是极为昂贵的,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的共计十卷,作价二两银子一套。

但是考虑到刊印量的问题,就是定价五万银每套,依旧是无法收回成本,毕竟雕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刊刻永乐大典正本,注定是个赔本的买卖。

朱翊钧是这么认为的,这类的书,在他看来,根本卖不出去几套,真正火爆的应该是《永乐大典简要本》才对,三十二卷的阅读量并不大,当作是初步了解世界的读物,完全足够用了。

《永乐大典正本》在万历十二年开始刊印天下,而简要本在六月底就可以刊刻上架了,三十二卷书作价六两银子,这仍然非常昂贵,但是相比较五万银每套的正本,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

但很快朱翊钧就发现自己错误的预判了永乐大典正本的畅销,这玩意儿三经厂刚刚放出消息可以预定了,以天一阁为首的藏书楼,立刻闻讯而来!

天一阁等藏书楼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永乐大典刊刻的进度,早早就准备好了银子。

到六月底的时候,永乐大典共计收到了一百四十七套订单。

这里面藏书楼购买,属浙江南衙最多,山东河南山西紧随其后,让朱翊钧十分遗憾的是,云南贵州广西三地,连一个都没有,算是从侧面反应了大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光是定金就收了220.5万银,如果顺利印完,交付后,合计总交易额为735万银,毛利大约有200万银左右,内帑国帑五五分账,三经厂光是印永乐大典,今年就收入了100万银。”冯保汇报着三经厂的岁入,这次的刊刻是由内署和外廷合作一起完成的,五五分账今年内帑又多了一个100万岁入。

“不应该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要收藏永乐大典正本的?”朱翊钧总觉得有点奇怪。

为了给各地打造资料库,朱翊钧一省发了一本,连四大海外总督府都有,张居正拦着不让投资驰道、投资开海,朱翊钧就偷偷摸摸的投资文教,虽然不多,但也算是撒钱行为了。

兴文教也是一种对下分配,打破势要豪右士大夫阶级对知识的垄断,就等于打破了他们对权力的垄断。

冯保俯首说道:“各地藏书楼收藏,是为了抄书。”

“陛下,臣记得邸报各府州县的六房都有抄房,他们将邸报抄录后四处售卖,其实这些藏书楼也是如此,比如这个天一阁,他们藏书楼收藏了书籍后,十里八乡的士人,都会到他们家来借书抄书。”

“这不仅仅是个生意,还有人脉,用读书人的话说就是百载春秋蕴积文脉,四海芳华赓续儒心。”

“一套永乐大典的正本,就是一府一州之地的文脉汇聚,自然是有利可图的,所以才有这么多。”

大明官刻的简要本由各地的皇庄售卖,一套三十二卷卖六两银子已经非常昂贵了,那么购买了简要本,想要了解详细,要么到各省的首府省会借阅,要么到各地的藏书楼,别无他途径。

钱不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情,比如那个写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幼时嗜学,但是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就只能去藏书之家借书抄书,冬天天冷到砚台都结冰了,手指都不能屈伸,也不敢懈怠。

当宋濂成事了,那这个借给他书的人家,真的要让宋濂帮一点忙,而且是不违反大明律,就是打个招呼的事儿,那宋濂肯定得帮忙。

所以,皇帝在投资文教,各地的势要豪右们也不是傻子,立刻选择了跟投,而且下了重注。

遵从陛下皇命,兴文理教化之功,是忠君体国,而且还有利于自己地位的稳固。

“也挺好。”朱翊钧从来没有把势要豪右当作是敌人,更没有把他们当做随时可以抄家的钱袋子,更不是说银子只是寄存在他们那里随用随取。

这话看起来就像是读书人在说话,恬不知耻!

提刑千户陈末以一天抄了227家破天荒的记录,对保定地面的遮奢户进行了抄家!这是何等暴戾行径,何等对下生杀予夺!

这怪朱翊钧暴戾?这227家圩主都把人堆肥了,皇帝再不处置,是等着天下沸反,穷民苦力揭竿而起,到京师来,把他这个皇帝搞得像路易十六一样摸不着头脑?

蓬莱黄氏、松江孙氏、电白万氏甚至是王崇古的蒲城王氏,都是在万历维新中涌现的一批势要豪右之家,只要遵纪守法,就是良善,是团结的对象,若是肯忠君体国,共力万历维新大业,那就是同行者。

永乐大典简要本也在六月末,上架了皇庄,为了宣传简要本的发行,大明皇帝朱翊钧让礼部发动了舆论机器,让京堂各家杂报都刊登了简要本的上架。

当天上午,一共三千套的简要本立刻售卖一空,三经厂只能加班加点的加印,这怪冯保,冯保料到了简要本的畅销,但往往没料到会如此的畅销!这可是整整三千套。

永乐大典简要本的畅销并不意外,在朱翊钧的预料之内,倒是正本,在天一阁藏书楼的带领下,天下藏书楼积极响应,订单还在稳步增加。

七月初一,大明皇帝美滋滋的来到了文华殿,继续这十年如一日的御门听政,他并没有觉得厌烦,反而依旧是乐在其中。

“工部请罪。”汪道昆在所有人见礼之后,没有坐下,而是站在了长桌前请罪。

“何罪之有?”朱翊钧疑惑的问道。

工部尚书汪道昆面色凝重的说道:“飞云号海测,失败了。”

“不是顺利回航了吗?朕看这飞云号的船速和游龙号大抵相同,而且也没有什么结构上的问题,并且顺利的通过了兵部的火药试射,连吕宋总督国姓正茂都上奏恭贺朝廷再添利器,怎么就是失败呢?这不是很成功吗?”朱翊钧更加不解。

按照工部、兵部、松江水师的奏闻,这飞云号的海测十分顺利才对。

“飞云号要拆一下,螺旋桨的结构要变,本来计划今年可以量产的,但是只能再等等了。”汪道昆解释了下其中的技术细节,主要是螺旋桨出现问题,设计有诸多的不合理,到了不得不拆除重新安装的地步。

“所以,没有达到预期,就不算是成功吗?这不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吗?”朱翊钧笑着说道:“大部分的主要目标已经完成,尤其是可靠性上,得到了印证,这已经很好了。”

汪道昆摇头说道:“按照船舰设计院的设计,即便是无风的时候,每个小时辰也能行三十里,但此次海测,螺旋桨没能做到,甚至还被海草给缠了三次。”

显然,在工部的标准里,没能全部完成既定目标,只完成了主要目标,甚至需要拆改,那就是失败的,一艘船一旦拆改,这条船就命运多舛了,甚至可能会直接放弃改造,直接另起炉灶。

“朕赦无罪,本来当初说好的两百万银让游龙号能够开始生产,工部已经如约完成了,飞云号本就是意外之喜。”朱翊钧听明白了工部的执拗,点头说道:“先生告诉朕,没有什么事可以一次成功,如果面对失败就选择气馁,甚至放弃,是不毅,没有完美的达到预期,遇到了困难就去克服它,如此时间一长,就不会馁弱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

“臣谨遵教诲。”汪道昆再次俯首。

拿了陛下两百万银,游龙号一切顺利,结果这个飞云号,却始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工部上下都有些寝食难安,一方面是工程上的困难,一方面是担忧自上而下的问责。

丁是丁卯是卯,当初既然说好了只有游龙号,完成游龙号就不应该被问责,甚至还要赏赐,这才是赏罚分明。

“是不是没钱了啊?”朱翊钧稍微思索了下说道:“缺口有多少?”

“陛下,不是缺钱了,上次陛下给的两百万银,两艘船都下海了,但还有五十多万银,还能用很久。”汪道昆赶忙俯首说道。

“还没用完啊。”朱翊钧略显有些失望的说道:“缺银子的时候说话。”

“臣谢陛下隆恩。”汪道昆再次谢恩,陛下宽宥了工部没能超出预期的完成任务,同样还有打算继续加钱,很多工程里,钱太多反而效率低下,干不干得成都有钱拿,那才是麻烦事,工部礼貌的拒绝了陛下想要加钱的打算。

“大司马,咱们兵部缺钱吗?京营朕很清楚不缺银子,那九边的?边方军屯卫所呢?”朱翊钧看向了曾省吾问道。

“陛下,九边发的是实物军饷,米面粮油,只有少量的白银和通宝,目前各镇足够军需所用,番薯推广以来,边镇终于有了些积蓄。”曾省吾虽然不明白陛下这一副着急撒钱的样子,但还是老实回答道。

大明自万历三年开始尝试足饷,一直到万历六年才算是阶段性成功,那之后就再也没听说过哗营、啸营、索饷、索赏之事发生了。

曾省吾认真想了想,又解释道:“这其实是得益于番薯和国窖,国窖其实就是番薯酿,国窖尚且如此,各地除了用番薯救荒之外,还用番薯酿酒,这番薯酿酒,这粮食就省了下来,所以各镇总算是有了一点结余。”

在《万历农书》进表里唱赞歌的不仅仅有海瑞,沈鲤,还有兵部,曾省吾也是榜上有名。

地瓜烧番薯酿,其实不好喝,虽然经过了蒸馏,但是就口感而言,还是和山东秋露白,江南五香烧酒差了一些,但就因为国窖也是番薯酿,所以民间对这种酒还是可以接受的。

“户部缺钱,户部要不要再借点?”朱翊钧看向了户部尚书张学颜,询问户部的想法。

王国光摁住了要回答的张学颜问道:“银币吗?”

“银子。”朱翊钧摇头。

王国光立刻开口说道:“那不借了。”

借银子还银币?户部才没那么傻,哪个更便于流通,户部还是能分得清的,白花花的银子自己留着玩吧!

内帑扛着一个巨雷,那就是白银流入堰塞的巨雷,这个雷现在的绝对数量,现在朱翊钧没有压力,主要是它的增量,白银流入还在持续增加。

兵仗局一年能轧印250万银,就按三百万银去计算,大明内帑一年就要增加七百万两以上不流通的白银,这会进一步加剧钱荒,加剧了大明的通缩。

安东尼奥的债务展期三十年,年化利率4%,这看起来不是很多,但在这个货币短缺、普遍通缩的年代里,4%的利率,再加上通缩呢?这个债务利率在这个年代真的不算低了。

这个雷最大的问题,就是白银的流入增速大于轧印银币的增速。

内帑太监崔敏稍微算了算,就是胆战心惊,希望陛下能花点银子出去,不要让银子在内帑堆积。

可是朱翊钧在朝堂上看了一圈,发现根本花不出去,大明缺银币,而不是白银。

“即便是有了液压轧印机,一年也只能轧印三百万银吗?”张居正显然知道这个担忧,白银就像洪水一样堆积在兵仗局之前,上游水太大,下游没水可用,这就是当前最大的问题。

解决之法要么掏出钞法来,要么给工部施压,加快技术革新。

户部尚书张学颜看着汪道昆说道:“至少也要让兵仗局制币厂的增速,大于白银流入增速才行。”

“这真的很难,但是我尽量催促吧。”汪道昆只能答应下来,不答应也不行,皇帝、元辅、户部多方施压,就只能抓紧时间提高御制银币的产量了。

这一刻,汪道昆恨不得从天上掉下来一百个液压轧印机来,完成皇帝的差事,但是液压轧印机的规模生产也需要时间。

王崇古笑着说道:“煤局的工坊也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加速生产。”

(本章完)

永乐大典这类型的书,在历朝历代都有修撰,这种书叫做‘类书’,就是分门别类,对过往的资料进行整理编纂,同时订正之前的认知错误,最终修撰而成。

第二大方面,主要集中在农学,在这一部分出现了大量拍马屁的话,因为农学方面对过往农书的整理、编纂注释,都是年轻的帝王和宝岐司诸官夜以继日,用十余年的时间完成的。

《万历农书》那是皇帝亲手写出来的,记载了许多种新的农作物。

亲事农桑、而且擅长种地的皇帝,也就只有太祖高皇帝了。

这也是大明皇帝对安东尼奥颇为青睐的缘故,安东尼奥带来了许多的种子,这的确是投其所好的献媚,是为了皇帝的投资。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现在安东尼奥收获了葡王王位。

第一大方面,主要集中在了算学和格物,比如水的自然循环,比如大气压,比如压强压力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液压原理、蒸汽机等等,这是大明皇家格物院的辉煌战果。

小黄门端上来一个盘子,盘子上放着十六卷书,朱翊钧伸手拿过了这些书卷,跃跃欲试的问道:“就订正了这么多吗?”

类书这一种资料性的大型书卷,不是说修出来就是永例,世世代代都照此遵行,是需要时时增补的,比如永乐大典,在嘉靖年间曾经重新订正过一次,南京国子监祭酒陆可教,在订正之后,请求朝廷刊刻。

没钱,是大明没办法将其大规模刊刻的原因。

永乐大典,包罗万象,是大明最大的百科全书,这就是大明具体的、现实的认知边界。

张四维拿到这个活儿之后,就一直不怎么认真干,光想着朝堂狗斗,对刊刻之事并不热衷,张四维标本化后,张居正接受了这份工作成为了总裁,用了十年时间将其付梓刊刻。

张四维哪怕是认真做点事儿,也不至于标本化了。

在海瑞看来,参与订正者,对陛下的评价是保守,非常克制,没有夸大其词,没有溢美之词,甚至不是中肯的评价。

“从万历初年的番薯,到玉米,再到安东尼奥献上了新世界海量的种子,甘蔗、橡胶、棕榈等等,宝岐司育种,农书编纂订正,再到牧草,以及水肥的出现,这一件一件的事儿,都是臣亲眼目睹,臣以为不是谗言。”张居正直接举例。

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