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浪漫青春 > 满级考古大师

二百一十四章 绿松石 圣石

  • 作者:顾屈
  • 类型:浪漫青春
  • 更新时间:2022-09-04 01:38:58
  • 章节字数:5538字

吐谷浑国的最后一个国王慕容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带领数千帐吐谷浑百姓投唐之凉州。

此后,吐谷浑归属于吐蕃统治之下,留在青海吐谷浑故地的亲蕃势力被纳入吐蕃统治之下,被称为阿柴部落。

吐蕃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在阿柴部落中设立新的可汗为其属邦之主。

公元663年,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一举直接攻破覆灭了吐谷浑国政权。

这无疑是为史料,提供了最确切的考古证明。

在新唐书吐蕃传中就有“吐谷浑与吐蕃本甥舅国”的记载。

从公元5世纪初建吐谷浑国,至龙朔三年663年年被吐蕃灭国。

吐谷浑国历时三百五十多年。

吐谷浑本是辽东慕容鲜卑族。

公元4世纪初西迁至阴山一带。

但是一直缺乏除了字记载之外的确切证明。

现在,终于有了。

遵循现代华夏考古的二重证法,结合献和考古出土物两方面的互相印证。

关于吐蕃与吐谷浑之间的甥舅关系,终于可以彻底下准确的定论,成为无可置疑的确凿历史!

不过,这也就是主墓室最重要的物了。

发现了这块印章后,主墓室的考古清理工作,基本上就进入了尾声。

没办法,盗墓贼搜刮的实在是太干净了。

光是这次抓到的这个盗墓团伙,追缴回来的随葬品就有646件。

而且他们还不是这座墓的第一波光顾着。

光是主墓室,就有四个盗洞。

再加上墓道上的,其他侧室的,估计这座墓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至少被盗了十几次。

这次被抓的盗墓团伙,是最后一批,同样也是搜刮的最干净的一批,已经将他们能带走的物尽量都带走了。

主墓室内除了这枚印章,之后又在棺床附近,发现了几片散乱的棺板。

棺板残件表面施黑红彩并有贴金,彩绘内容已经无法辨识了。

不过有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彩绘木棺装饰是北朝北魏鲜卑族的传统。

也就是说,虽然吐谷浑是西迁的一支鲜卑族,并非是北魏那支南下的鲜卑族,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共通性的。

毕竟都是鲜卑人。

这就和南朝鲜和北朝鲜的区别。

而发现了馆板后,算是给了大家最后一个惊喜。

馆板本身确实算不上什么惊喜,图都看不清楚了。

但是拿起馆板后,一件压于棺板下的镶绿松石金链,就印入了考古工作者们的眼帘。

这件金链两端为镶嵌绿松石的方形搭扣,搭扣一侧有环。

中间是链身,由三根链条组成,每根链条由四股8条金线编织成“人”字形结构的花纹。

工艺十分复杂,实物很是精美。

因为是用金和绿松石打造的,这两种物质的稳定性非常高。

哪怕过了一千多年,这条金链依旧保持着当年打造出来的样子,甚至将上面的泥土抹掉之后,金子还能够反光!

绿松石也闪烁着耀眼的蓝绿色!

“看来,吐谷浑人,或者说吐蕃人很喜欢绿松石啊!”

除了金银器之外,主墓室内发现的第二多的东西,就是绿松石了。

有这种用绿松石制作出来的饰品,也有单独的绿松石碎片。

绿松石这玩意,虽然在现代不怎么值钱了,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公元前的时候,绿松石广受世界各地人民喜爱。

在古波斯的历史中,绿松石被认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避邪之物,被做成护身符。

古印第安人把绿松石当作圣石,他们认为佩戴绿松石饰品可以得到神灵的护佑。

在西方,绿松石还是现代诞生石中代表十二月的诞生石,也就是射手座的星座石,象征着成功与必胜。

埃及、波斯、阿兹台克等古国,都曾经将绿松石当做是有特殊意义,宗教意义的宝石。

而在华夏,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也是经常会发现很多用绿松石制作的饰品,以及装饰物。

因为其天然的青绿色,很符合人类的审美,且在新石器那个“颜色”并不丰富的年代,这种长得好看的石头,自然会被远古人喜爱。

但是到了人类掌握青铜、铁器、金银器的冶炼技术,并且金银器制造工艺越来越优秀后,绿松石就渐渐从最热门的地位,渐渐给金银器让路了。

绿松石在华夏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的顶流,做成的饰品十分受贵族喜爱。

到了宋明清时期,绿松石已经成为了较为少用的装饰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漂亮的琉璃、玛瑙等物。

而在喜马拉雅地区,绿松石也一直都是藏人十分重要的一种饰品,直到现代藏族,也依旧很喜欢佩戴绿松石。

绿松石和其他一些贵重物件被直接缝在女人的衣裙或儿童的帽上。

现代人卖绿松石,就很喜欢将其包装为与藏传佛教有关,为绿松石带上神秘和宗教色彩。

作为被吐蕃藏人统治的吐谷浑人,也难免会受到吐蕃化喜爱绿松石的影响。

“估计,这座墓里还有不少用绿松石制作的饰品物吧。”林雅充满期待的说道。

初步推定,这座新血渭一号墓中出土的银金合金印章的主人是吐蕃统治时期的“外甥阿柴王”。

然而,公元7世纪青藏高原上强大起来的吐蕃,征服了羊同、苏毗诸部落后,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对吐蕃来说,地处唐蕃之间的吐谷浑,自然成为强盛的吐蕃王朝向外扩张时首要征服的对象。

虽然说,这座新血渭一号大墓,被盗的十分严重。

但是能有这枚印章的出现,就已经足够重要了。

从印可知墓主为吐谷浑王,印中的“外甥”表明了吐谷浑王与吐蕃王室的联姻关系。

吐谷浑国强盛时,是一个拥有东西四千里、南北两千里国土面积的强大区域政权,完全控制了青海地区。

晋永嘉之乱时迁至临夏,定居甘南、青海地区,吐谷浑兼并周边的羌、氐等部落,不断壮大,建立吐谷浑国。

并进一步分析印章上的古藏“外甥阿柴王”,指的是吐蕃第36代赞普都松芒波杰的妹妹,墀邦公主的儿子莫贺吐浑可汗。

吐蕃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和墀邦公主是同代人。

以敦煌古藏献吐蕃大事纪年和英藏敦煌书阿柴纪年残卷为依据。

所以,印章上才是“外甥阿柴王”。

关于这个封号,其实在历史上也有记载。

689年,墀邦公主嫁给阿柴新的邦国之主,与吐蕃形成了特殊的舅甥关系,协助吐蕃政府处理民族与国家事务。

墀邦公主的儿子莫贺吐浑可汗,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外甥阿柴王”。

阅读满级考古大师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