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530章:占城国让城

  • 作者:执笔见春秋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4-06-09 07:58:49
  • 章节字数:10416字

因为现在的大明,已然不是说汉人占据九成,而是多民族的融合。

其中大量的蒙古人,色目人,还要各种民族,全部都归纳到了大明的户籍之中,这才有了如今六千万的人口。

其中汉人的比例没有一个详细的估计,但是可以想象到,已然是大不如从前。

实际上远比想象中的更为恐怖。

其中各地练兵,一些天灾饥荒。

包括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也都是因为活不下去而爆发过农民起义。

如隋朝时,人口在四千六百多万。

于唐朝建立的时候,却只能剩下了一千多万。

如汉代汉武帝时期,人口将近六千万。

而到了东汉末年,中原人口只剩下七百六十万。

只不过比起元末的混乱,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动乱。

而今经济繁荣,高产作物不断的在辐射整个大明,如此再过几年,可算是在人口会有很大的突破。

这是朱元璋一直所期待的事情。

哪怕是没有数目统计,但至少因为摊丁入亩的政策,去年下半年至现在的新生儿在不断的增多。

新生儿,就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人多力量大,于现在的大明而言,就是真正的硬道理。

半月时光转瞬即逝。

小玉婷也快满两月了。

而今日,占城的国书抵达了大明。

国书最先抵达的,自然是在朱元璋的手里。

“好你个大孙,这占城国竟然还真的给让出一城来了。”

朱元璋的语气中透露出惊喜,激动,甚至带着一些不可置信的语气。

从名义上说,大明周边大量的小国,都属于属国,藩国。

但这从实际上出发,也只是名义上的。

关于他国的内务,军事,律法等等一系列因素,大明这边都没有什么可以说干预的能力。

这自然跟距离遥远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还有中原地盘太大太辽阔也很相关。

一个国内的事情,就足够让皇帝本身忙得不可开交了,哪有什么兴趣去管别人。

而朝贡,从名义上来说是小国给大明纳贡,实际上相当于大明给周边小国的一些安抚费。

每一个小国都可以从朝贡贸易上得到许多的好处,自然多数不太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问题,就比较听话了。

这里头还关乎到一个天朝上国颜面的问题。

但是让占城国,只有十五座城池的占城国让出一个城池给朱允炆就藩。

这样的事情,是朱元璋连想都没有想过的。

虽说先前大孙言之凿凿,但实际上朱元璋心里头是不怎么相信。

总觉得大孙那边肯定会遭到拒绝。

最后的局面便就是兴起兵马,强行逼迫下来,夺取一城作为朱允炆的海外藩国。

可现在。

只是一道谕旨过去,那占城国接到消息之后,竟然就真的答应割让城池。

这简直是太让朱元璋感到意外了。

概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孙这就等于是不费一卒一兵,单单凭借口舌之力。

不,不对。

连口舌之力都没有,简单一道命令过去,哦,还有十万白银,占城国就把自己的一座城池,直接送给大明了。

夸张,太夸张。

“爷爷说的哪里话,咱们大明如今君临天下,区区不过是占城小国,爷爷谕旨过去,哪里还敢有什么反抗的意思。”

朱英略带夸张的语气笑着说道。

很明显的是在哄老爷子开心。

朱元璋是真开心,不过也明白,这里头肯定是还有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便就问道:“给咱仔细说说,大孙是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事情真要是如此简单,那咱的大明何止是现在的地盘。”

见老爷子发问,朱英也没藏着,便就开始讲述其中缘由。

“这占城国和其他的国度不同,他们全国上下都是信奉佛教,便是这占城国王,也是要受到洗礼才可以正式成为国王。”

“这占城使臣茶多,其实就是如今占城国王茶也的哥哥,按照咱们大明的嫡长传承,自然应该是这茶多担任国王,然而偏偏是这茶也受到了其佛教的认可,从而担任国王。”

“这里头自然是跟茶也的母亲娘家有很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占城国中权力最大的,名声最盛的,反倒不是国王而是佛教。”

“孙儿就让人去跟那些佛教的长老们沟通,送上了十多个金佛,然后告诉他们,若是不肯让出一城来,便就如同打倭国般去打占城。”

“隔有大海的倭国都不能阻挡大明军队,占城又怎么可能阻挡,加上因为跟安南早些年的战争还没让占城恢复过来,现在的占城毫无疑问是没有办法与我大明开战。”

“这佛教之中,也不是一个长老说了算,各方软硬兼施,突破之下,便就有了现在的局面。”

“那占城国王长期笃信佛教教义,也不是什么硬茬子,见长老们都同意了,自己也说不出个反对的意见来,自然就只能是让城了。”

看似简单的一个事情,其实早在先前,朱英答应朱允炆就藩于占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定下安排。

其实说起来也很是简单。

人都是有自己的欲望,而其中钱财可以说是最好的推动品。

对于占城佛教的长老们来说,他们的眼中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占城人,而是佛的信徒。

而大明也是同样有佛的信徒。

他们需要的不是国家层面上所谓疆域,而是传播佛教。

如果大明的皇孙,被册封为藩王的殿下,能够成为佛的信徒,这对于占城佛教来说才算是真正的大事情。

相比之下,一座城池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终这座城池还是在这里,又不会说跑掉,到时候只要大明的皇孙殿下成为佛徒,那么和现在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这里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朱元璋看来有些难以理解,毕竟朱元璋除了白莲教之外,对于宗教这块并不是很熟悉。

也没有说花费太多的心思去研究过。

所以才不会明白这里头的门道。

而听完大孙说的情况后,朱元璋第一反应不是琢磨这占城佛教,而是直接就想到了大明的佛教。

“这佛教的影响力,当真是有如此之强大?”

朱元璋下意识的问道。

他本身比较猜忌,听到这样的占城国,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大明来。

大明就目前来说,佛教的势力相当而言要比道教大一点。

本身朱元璋就在年少之时当过和尚,不过其也只是为了有饭吃,便也干了五十天后就被强制云游,也就是出门乞讨去了。

因为有这段经历,所以对于佛教会比较有好感。

像是现在京师的三大寺庙,天界寺,灵谷寺和大报恩寺,就是最好的体现。

其中天界寺从很大程度上,还代表着象征皇权的威严,外国使者来朝贡,先要在天界寺熟悉朝仪,最后才能择日朝见。

从这方面可见一斑。

不过现在朱元璋就多了几分提防。

只是朱英倒是觉得无所谓。

因为除开朱元璋后,整个明朝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崇尚道教。

这里头跟朱棣的关系很大。

朱棣以道教玄武大帝自诩,北玄武坐镇南方武当山,暗喻靖难之役的合理。

登基夺位后,北修故宫,南建武当,从明成祖朱棣以后,明朝历代皇帝登基都要派钦差到武当山朝拜玄武大帝。

这也是道教兴盛明朝的关键。

朱元璋对比没有说什么,不过心里头已经有了心思,要对如今的佛教做出一些改变来。

就现在而言,不管怎样,这占城国让一城给大明皇孙就藩,还是让朱元璋很是高兴。

不过这事可还没算完。

朱元璋笑着说道:“大孙,这占城国王想法也挺多的,在这国书的后边,可是说得清楚,要跟那安南国一般,也送个公主过来给你当侧妃。”

这一点朱英倒是没想到的,不过也在常理之中。

这里头的关键,其实还是在于朱英自己。

先前的京师邸报里,就有陈慕月,安南公主太孙侧妃省亲之事。

宿敌的占城国,自然不会就此事上落下一手,当然要扳回局面来。

对于这样的政治联姻,朱英自然不可能说有什么拒绝,不说多多益善吧,却也是来者不拒。

至于会不会洞房,这就看朱英个人了。

不过以占城国的审美和大明这边还算是差不多的,想来也得是找个颜值高的。

如果公主里没有特别漂亮的,还会像高丽那样,进行全国选美,然后赐予公主之名。

这样的套路,也算是比较常见了。

而关于占城国让城之事,在收到国书的第二天,朱英就命人写在了京师邸报之上,且作为头版头条。

如此之事不趁机宣扬一番,岂不是错过了好时机。

果然,在最新的京师邸报刊发之后,第一批看到邸报的京师百姓们,一下子就沸腾了起来。

坊间的酒肆茶楼里,来来往往都是在谈论关于占城国让城的事情。

这可以说给了大明百姓很强的荣誉感。

当自己的国家变得极为强大的时候,每一个国人都会因此而极为自豪。

而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更是一种震慑。

占城早期很多年前,曾经也是有过辉煌。

先前占城并不叫作占城,而是名为林邑国。

东汉时期,占城反汉自立,交趾刺史樊演征交趾郡、九真郡之兵前往征讨,但汉军因为害怕远占城征而发生哗变,导致了失败。

汉顺帝欲发荆州、扬州、兖州、豫州四万人马前去镇压,但最终被大臣李固劝止了。

从此以后,便有了林邑国。

林邑王范熊联合扶南,兴兵侵犯孙吴疆界,占领了西卷县。到了范文称王之时,林邑国再度对外扩张,先后攻灭了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干鲁、扶单等邻近的小国,并奉表向东晋朝贡。

不久以后,范文又多次进攻晋朝的日南郡和九真郡,并击败东晋所派遣的征讨军。此后,林邑国时而向东晋朝贡,时而与东晋保持敌对态度,发兵骚扰日南郡、九德郡。

可谓是于南洋诸国之中极为强势的存在,即便是现在,也算是赫赫有名。

再加上占城国临海,于海贸上有很多占城人参与,也在诸多地方有些名头。

而如此国家,只是因为大明的一句话,就给让出一座城池。

这就给了其他国家很大震慑。

京师邸报传播开来之后,于天界寺中生活的诸多外国使臣,平白就变得更为懂礼。

便是作揖的时候,都要多弯腰三分,板板正正。

而茶多这般,则更加关心的是占城公主之事。

甚至是连夜写了数百字的信件,详细的对国内交代了太孙殿下喜爱的类型,而后命人加急送往占城。

听上去好像有些不靠谱,但现实就是如果占城公主真的得到了太孙殿下的宠溺,那么对于未来占城是有着难以想象的好处。

倘若与之相反,甚至是不合大明太孙殿下的心意,那可就不好说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gebar.

明洪武十四年,全国人口大普查。

哪怕是经过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人口终于又是达到了四千八百多万,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可谓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这般对比上来,好像是元末乱世并没有死亡太多。

然实际上的数目,却是跟洪武十四的相差不大,多不了多少,还是六千多万人。

这其中的缘故,自然是因为大量军事行动所导致的。

像是蓝玉封公,包括朱棣北伐身上的大功劳,看似不过是历史上轻飘飘的一句话,可这其中死亡的将士,可谓是无从计数。

仅仅不过是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有三千万的中原百姓丧生。

足足五千多万人,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消亡于这乱世之中。

户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七百八十九,口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

在洪武立国初年的时候,虽说没有具体的普查,但在经历元末乱世,流民四起的情况下,人口必然是暴跌。

人口问题,是历来王朝的重大问题。

乱世,是天下所有人的噩梦。

纵观往来正史,人口的消亡让人心中震撼。

在去年的洪武二十六年,也有一次人口大普查。

按照常理来说,在这修养声息的十多年里,大明的人口应该是要迎来了一次爆发。

阅读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